English Español 中文(简体)
前蹤可尋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前蹤可尋 > 腐敗 > 偏見 > 用廣播煽動仇恨——查理斯•科弗林 -- [1891 - 1979]
> 類別

用廣播煽動仇恨——查理斯•科弗林(1891 – 1979)

1938年11月7日,一個被納粹從波蘭遞解出境、陷入困境的猶太青年,在巴黎謀殺了一名德國官員。此事在德國導致了著名的針對猶太人的大規模暴力事件,史稱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或“碎玻璃之夜”。267間猶太教堂被燒,30,000猶太人被送進集中營,39名猶太人被殺。雪上加霜的是,納粹政權 向猶太社區索要了4億美元的賠償 1

幾天之後,一名美國天主教神父科弗林就此事在廣播中發表評論。他認為,納粹之所以仇視猶太人,不是因為“猶太人的宗教信仰,而是因為他們作為普通國民,需要對國家簽署凡爾賽條約以來的經濟社會弊病負2 ”。換句話說,科弗林認為,這些“壞猶太人”招致納粹暴力是自食其果。所以一位《紐約時報》的記者總結道:“神父科弗林現在成了納粹德國的新英雄 ”3儘管20世紀的反猶主義通常都與希特勒 和墨索里尼有關,但科弗林的廣播講話表明,此類種族歧視在美國本土也有根可尋。雖然他的評論沒有法西斯主義那種公開的種族仇視,卻仍然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出生在加拿大的科弗林1926年在底特律北邊建立了小花聖殿(the Shrine of the Little Flower)。這成為他以後40多年的活動中心。因為他強烈的政治信念、充滿魅力的個性、個人野心,以及電臺的廣播,科弗林的宗教—政治演說很快在全國範圍內傳播開來。他抨擊共產主義 的長篇大論極大地刺激了國內最貧窮的人們,因為這些人在面對大蕭條 的經濟不穩定時,已經倍感沮喪。

在他早期的廣播中,科弗林辯稱,猶太教和共產主義 是相互關聯的;他斷言,蘇聯政府中百分之九十都是猶太人 4在1929年股票大崩盤之後,美國的反猶氣氛愈加濃厚。在以後的10年裏,科弗林會論證說,無神論的猶太人已經成為某個國際金融系統的領袖,企圖統治全世界 5到20世紀30年代末,當納粹登上世界舞臺時,他的評論越發帶有陰險的味道。

在他針對水晶之夜發表評論之後,曼哈頓的一家電臺拒絕再播放他的演講。結果1938年12月,上千科弗林的支持者走上紐約街頭。他們攜帶的標語牌上寫著,“打到猶太人”;他們圍堵猶太人商店,騷擾長得像猶太人的市民。這種示威正像另一次水晶之夜的暴行——儘管程度上小一些 6此外,科弗林的不實之詞也鼓勵了美國的國家孤立政策,使美國拒絕猶太難民、不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直到1941年12月7日美國被襲 7

科弗林神父並不代表當時羅馬天主教的立場。實際上,教宗庇護十一世1937年發佈了一份題為《極度關切》(Mit Brennender Sorge)的通諭,從神學上批判了納粹8 。儘管如此,科弗林神父卻代表了數百萬人——無論是羅馬天主教徒還是新教教徒——的聲音;他們都對這個大嘴亂說的神甫深深著迷。他的偏見言論使得美國猶太人對保守政策——更重要的是對基督教——深感厭惡。想對周圍猶太人展開積極事工的牧師既要理解美國歷史中的這個片段,也要能夠說明,科弗林散播仇恨的廣播並不代表真正的基督教。

注:
1

唐納德•華倫(Donald Warren), 《廣播神父:查理斯•科弗林,仇恨廣播之父》(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6), 153-54.

2

科弗林的廣播講演,1938年11月20日,見上,156.

3

紐約時報,1938年11月24日,見上 160.

4

見上 33

5

見上 134

6

見上 165 -71

7

希特尼•阿爾斯特羅姆(Sydney E. Ahlstrom)《美國人民的宗教歷史》(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2), 930-31. 威爾•林克蓋爾(Wil Linkugel)在其著作前言《查理斯•科弗神父 :不滿情緒的代言人》,(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8),十,直言不諱地說 :“科弗林神父的不實之詞助長了這個國家的反猶氣氛,導致美國拒絕一艘滿載猶太人的船隻靠岸,並把它送返歐洲,其中大部份乘客後來在大屠殺中遇難。也許正是這種反猶氛圍使我們政府對德國納粹大規模屠殺猶太人麻木不仁。”

8

華倫, 《廣播神父》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