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ñol 中文(简体)
前蹤可尋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前蹤可尋 > 經濟 > 貧窮和富裕 > 湯瑪斯•格思裏和愛丁堡的窮人 -- [1837]
> 類別

湯瑪斯·格思裏和愛丁堡的窮人

不管晴天雨天,富人和有影響力的人都會站在古老的神女教堂(Magdalene Chapel)外面,而窮人則進到裏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聽愛丁堡最著名的佈道家之一湯瑪斯·格思裏(Thomas Guthrie)講道。作為古老的格雷弗賴爾斯教會(Old Greyfriars Church)的牧者之一,格思裏於1837年來到愛丁堡。三年後,他成為聖約翰教會(St. John’s Church)的牧師,實際上這是一個在最貧窮的教區建立的教會,因為他想把福音帶給被忽視的人群
1 作為一名牧師,格思裏的聲譽吸引了來自城市各地的聽眾,但他也不會把本地的會眾拒之門外。事實上,“值得尊敬的人站在通道,而最窮的人則坐在長椅上。2

格思裏很快就確信,在這個社區的孩子長大和重蹈他們父母自我毀滅的覆轍之前,他需要做些事情,以挽救社區孩子免于貧困和罪惡
3 在《這座城:它的罪惡與悲慘》(The City: Its Sins and Sorrows)一書中,保留有他的一篇講道,他在其中用一個生動的例證闡明了造成貧困青年的原因:

他[這個可憐的孩子]在富足的社會中餓死。在一個會對一匹過度使用的馬或一隻垂死的狗具有更多憐憫之情的社會中,他被忽視,是這片土地上一個被拋棄的人。人們在回到舒適的家的路上,從他面前毫不在意地經過,不管是專心於事務還是享樂,沒有一個人在意他。可憐的人啊!倘若他知道從未有人告訴過他的聖經,他可以如何站在我們面前,在我們去往教會或禱告會的路上攔住我們,用一種懇求的眼神注視著我們,說,“在上帝面前純潔無玷污的虔誠”是要餵養我——是要給這些赤裸的身體穿上衣服——是填補這些空洞的臉頰——是把真理的光照在這黑暗的靈裏——是要拯救我——不是去神住的房子或禱告場所,而是先跟我去我們那可憐的家,“照顧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被世俗所污染。
4

由於受到一個鞋匠約翰·彭瓷(John Pounds)——他曾收留貧困兒童,使他們可以接受教育——一幅畫的啟發,格思裏開辦了所謂的“貧困學校(Ragged Schools),
5 並且他的教會地下室為學校提供了最初的場地6 他意識到,如果孩子們不擔心食物,就會來上課,所以他開始努力建立學校——“在那裏,伴隨著宗教和現世教育的同時,也無償提供食品,衣服,和工業訓練。7 到1847年,在愛丁堡建立了3所貧民學校,服務著265個孩子8

許多年以後,格思裏在蘇格蘭國立學校的成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雖然他從貧民學校開始,但是他認為,教育這些孩子是這個國家最終極的目的
9 當1872年蘇格蘭教育法案開始擬定,使學校處於地方委員會管理,並且既不規定也不禁止宗教教育時,重要人物都請求格思裏公開贊同這項法案,而他也這麼做了10 因此,他幫助提高了整個蘇格蘭的教育水平。

有些牧師以充滿恩膏、令人信服的口才講道。另一些牧師則是在他們處於困境的鄰舍中開展事工的實踐高手。還有一些人深受尊重,是公共政策制定者中有影響力的人。湯瑪斯·格思裏三者都有,並因此表現出一個屬神的人所能夠擁有的、廣泛而合乎聖經的影響——如果他盡心盡意這樣做的話。

注:
1

Lewis O. Brastow, “當代佈道家代表”(Representative Modern Preachers(New York: Hodder & Stoughton, 1904), 360-361頁。

2

Thomas Guthrie, “湯瑪斯·格思裏自傳,D.D.和回憶錄”(Autobiography of Thomas Guthrie, D.D. and Memoir by His Sons: Two Volumes in One(New York: Robert Carter and Brothers, 1877), 1:189頁。

3

同上,第1:377-378頁。也可參考Thomas Guthrie, 貧民學校的耕種時節與收穫”(Seed-Time and Harvest of Ragged Schools(New York: Robert Carter & Brothers, 1860), 18-19頁,格思裏在那裏說:“與首先懲治犯罪,然後通過獄中教育的手段試圖阻止犯罪的重演不同,如果我們不能支援一項能扭轉犯罪進程和試圖預防的更好計畫的話,我們就求助於人類的常識和共同利益,求助於人性和基督教,或許將不再有機會來給以懲罰。”

4

Thomas Guthrie, 這座城:它的罪惡與悲傷”(The City: Its Sins and Sorrows(New York: Robert Carter & Brothers, 1857), 96-97頁。這一卷中的每一篇講道都是關於路加福音1941節,“當祂走近耶路撒冷的時候,看見了城,就為城哀哭。”

5

Clarence E. Macartney, “雷子:過去講道壇的能力”(Sons of Thunder: Pulpit Power of the Past(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29), 65頁。

6

Guthrie, 自傳, 2:116頁。

7

David K. GuthrieCharles J. Guthrie, “湯瑪斯·格思裏自傳,D.D.和回憶錄”(Autobiography of Thomas Guthrie, D.D. and Memoir by His Sons: Two Volumes in One (New York: Robert Carter and Brothers, 1877)當中, 2:111頁。

8

同上,第2:132頁。

9

Oliphant Smeaton, “湯瑪斯·格思裏”(Thomas Guthrie(Edinburgh: Oliphant Anderson & Ferrier, 1900), 105-111頁。也可參考格斯裏在自傳中自己的評論,第2:284-307頁。

10

格思裏對蘇格蘭學校的未來持非常樂觀的態度,這導致他更願意看到當地控制、而非宗派控制的學校。在他的自傳裏,格思裏評論說:“有人能相信蘇格蘭那些讀聖經、喜愛聖經的人,會將神的話語推到他們的學校之外嗎?這樣認為的人會給你一個可憐的讚揚。”自傳,第2:3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