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ñol Ελληνικά 中文(简体)
前蹤可尋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前蹤可尋 > 經濟 > 貧窮和富裕 > 清教徒救濟窮人的方式 -- [1500]
> 類別

清教徒救濟窮人的方式

在他的《殉道者書》(Book of Martyrs)中,約翰·福克斯(John Foxe)描述了他對約翰·胡珀(John Hooper)主教的兩次拜訪。他在這兩次中都看到,胡珀的桌上“擺滿了肉,坐滿了乞丐和窮人。1 進一步詢問之後,福克斯發現,胡珀每天就這樣餵養這座城市的貧民。在這些行為上,主教體現出了英國改教家和清教徒的慈善之舉。

在16世紀,有一些因素使英國境內的貧困增加。圈地運動的實行——公共土地被籬笆圍起來,用於綿羊養殖或耕種莊稼——意味著失去了很多用於放牧的公共土地。通常租金會大幅增加,迫使住戶從住處遷出。此外,國家遭受了很高的通貨膨脹
2 因此,失業率和流浪者的比例很高。英國清教徒試圖運用聖經原則來解決貧困的問題。

清教徒的特點之一是有一種真正的社會關切,以遵守愛人如己這個神的誡命為根基,並來自於一個重生的生命3 儘管如此,清教徒認為不加區別的給予是一種危險。他們認為這樣效率低下:浪費金錢,也不能為窮人謀福利。他們並不鼓吹政府主導的窮人救濟。相反,他們致力於個人盡責來幫助有需要的人。

典型的清教徒牧師只要求一個基本的生活工資,但這並沒有妨礙他的慷慨之舉:“他為那些有需要的囚犯打開自己的錢包,通過大學院校幫助那些掙扎中的大學生,並以低於市場利率的價格把他的莊稼賣給窮人。
4 此外,他們組織當地的貧困救濟,認為當地教會應該關心自己教區內的窮人。這樣,教會可以對那些請求救濟的人進行評估。

清教徒認識到,長期失業和依賴施捨導致人們不情願、也無力工作
5 他們把窮人分為兩類:無藥可救的懶人和非自願的失業者。對於前者不鼓勵採用施捨,而後者如果有機會的話,當然更鼓勵去工作。因此,在理想狀態下,除非有人年老或者身體殘疾,否則救濟應當採取雇傭而非施捨的形式,因為這會阻止懶惰,給那些沒有工作的人以尊嚴,並使整個社會受益6

貧困是一種可怕的病,並且聖經要求基督徒對窮人慷慨。雖然清教徒往往被指責是“彼世的,”但他們擁有聖經的策略來處理貧困問題。這種方法需要個人和教會對在他們當中的窮人負責。經濟條件好的幫助經濟條件不太好的,但方式要有分辨,以免浪費金錢。這種慈善供應了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並為他們提供了學習供應他人的機會。

注:
1

Leyland Ryken著,“世上的聖徒:真實的清教徒”(Worldly Saints: The Puritans As They Really Were)一書中被加以引用,(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86), 177頁。

2

Christopher Hill,“清教徒運動與革命:17世紀英國革命原因的研究”(Puritanism and Revolution: Studies in Interpretation of the English Revolution of the 17thCentury (London: Panther, 1958), 216頁。

3

Ryken, 179-180頁。

4

Marshall M. Knappen著,“ 都鐸王朝時代的清教徒運動”(Tudor Puritani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9), 第344頁。

5

Hill,218頁。

6

同上,第2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