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ñol Ελληνικά 中文(简体)
前蹤可尋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前蹤可尋 > 經濟 > 貧窮和富裕 > 為何中國會落後 -- [1400]
> 類別

為何中國會落後

1405年,當大批群眾觀看海軍將軍鄭和的船隊啟程時,發出了驚奇和讚歎的喘息聲。擁有317艘船隻和28,000名船員的這支艦隊,是15世紀初期中國海軍七次遠征中的第一次。幾十年裏,中國的船隻向南探險至印尼和印度洋,向北至俄羅斯海岸。豪華的“寶船”——擁有多層甲板,船身高達400英尺長和160英尺1——證明了中國作為世界海軍強國的地位。然而,到了16世紀早期,中國已經被歐洲反超。與中國船隻在大西洋航行不同的是,歐洲船隻進入了印度洋尋找香料2 原因很簡單,並且可能會令人吃驚:中國人陷入到屬靈混亂當中。

起初,中國掌握了所有的優勢。該地區生態的多樣性有利於密集型農業,導致糧食產量的增長。這種豐裕維持了人口快速地增長,並且使他們享受著充足的生活空間。此外,中世紀的中國在科技發展和財富創造方面也領導著世界3 與落後的歐洲不同,中國享有鑄鐵、造紙、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帶來的實惠。並且政府也相對穩定。

然而,在15世紀30年代,中國停止了它的造船業,任性地採取了閉關自守和孤立主義的政策4儒家思想認為貿易是不道德的,是對欲求的讓步。這種思想彌漫在海軍造船廠。工人們傾注所有的努力和資源在裝飾上面,而不是生產商品,因為航海的目的是為了讓鄰國感到敬佩,而不是進行貿易或增加瞭解。官員對未來的航行感到猶豫,因為花銷超過了收益,特別是當用於保護中國南海商人的防禦經費擺出來時。在政治權力的鬥爭中,一股反對海軍的勢力占了上風。

很快,政府的注意力轉向國內,拋棄了這項被皇室認為無益的活動。官員重新從南京遷都至北京,此舉象徵著中國從海上冒險的轉離。海軍工程被取消了;公共和私人的船隻都被擊沉。到了1500年,任何人如果建造一艘超過兩根桅杆的船都要面對死刑。當運河而非海洋成為皇室的關注時,海盜們——尤其是日本人——便在無人看守的沿海水域活躍了起來。

箴言16:18節說,“在滅亡以先,必有驕傲;在跌倒以前,心中高傲。”看來這個真理既適用於國家,也適用於個人。就中世紀的中國這個例子而言,自我滿足的驕傲——被儒家哲學所鼓勵——招致經濟上的災難,以及在外國勢力面前不堪一擊。正如這個故事表明,一個國家可以成為它愚蠢行為的犧牲品。當一個人在假宗教的幻想和驕傲下工作時,潛在的危害是無法估量的。在失去他們永恆靈魂的過程中,他們可能同時也失去了在地上的經濟保障。

注:
1

相比之下,哥倫布的聖瑪利亞號——大約一百年之後才航行——只有85英尺長。Louise E. Levanthes著,“當中國稱霸海上:龍位的寶船1405-33年”(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 The Treasure Fleet of the Dragon Throne 1405-33(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82頁。

2

David Landes著,“國家的富裕與貧窮:為何有富有窮”(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Why Some Are Rich and Some So Poor (London: Abacus, 1999), 94頁。也可參考Levanthes.

3

Jared Diamond著,“槍、細菌和鋼鐵:過去13,000年關乎每個人的簡史”(Guns, Germs and Steel: A Short History of Everybody for the Last 13,000 Years(London: Vintage, 1998), 412-413頁。

4

David Landes,同上,第95-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