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ñol Français 中文(简体)
聖經原則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聖經原則 > 美德 > 信心 > (以斯帖記 4:13-16) -- “我若是死,就死吧。”
> 類別

“我若是死,就死吧。”

13末底改叫人回复以斯帖说:“你不要心里想,你在王宫里比所有的犹大人都安全。14这时你若是缄默不言,犹大人必会从别的地方得着解救,那时你和你的父家就必灭亡。谁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了挽救现今的危机吗?”15以斯帖吩咐人回复末底改说:16“你要去,把书珊城所有的犹大人都召集起来,为我禁食三天,就是三日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婢女也要这样禁食。然后我就违例进去见王;我若是死,就死吧。”

以斯帖記 4:13-16 (新譯本)

當姆旺加(Mwanga)王子在1884年繼承烏干達王位的時候,面臨著一個對他的統治日漸增強的挑戰:大批的臣民訣志成為基督徒。姆旺加從過去的經驗裏知道,這些新基督徒將效忠他們的新“主”,而不是他們地上的君王。很快,他發現這確實是真的,因為他宮中的侍從信了基督之後,竟然拒絕了姆旺加同性戀的要求。受到了這樣的侮辱,姆旺加火冒三丈。他決定在他的統治範圍內消滅這種“新”宗教。他先殺了幾個著名的基督徒作為警告,之後命令所有剩餘的信徒作出決定:要麼忠於他們的新信仰,要麼忠於他們的皇帝。這些新信徒選擇了耶穌。在1886和1887年間,姆旺加有計劃地處死了45名英國國教徒和天主教徒,這些人被作為烏干達的殉道士 載入史冊。儘管皇帝作出了如此邪惡的決定,基督信仰還是在烏干達全境內迅速傳遞開來,正印證了特土良(Tertullian) 的名言:殉道者的鮮血是教會的種子。

福音要求極度的順服,有時甚至需要面對危險。在整部聖經中,上帝的子民經常被呼召去過無畏的人生,就像先祖和以斯帖在動盪的生活中所展現的那樣。一次又一次,信仰無可避免地和實際行動聯繫在一起。如潘霍華(Bonhoeffer) 所說:“一個人如果不順服,就不會信。”一個人如果處在一團疑惑動搖之中,就不能服侍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基督信仰不是一個可以不冒險就享受的信仰。

許多人都知道以斯帖的故事和那奇妙的結局。從邪惡的哈曼手中,上帝的子民被拯救出來;直到今天,猶太人還用普珥日來慶祝這個神跡。但是在感恩的時候,我們有可能會忽視以斯帖禱告的一個瞬間——正是這個瞬間讓這拯救成為可能:“我若是死,就死吧。”因為在故事記載中已經說得明白,以斯帖在亞哈隨魯王面前進言是違反法律的,這將威脅到她的生命、以及她作為皇后的舒適生活(v. 16)。在抉擇的時刻,末底改對她所說的話以神聖的護理為根基:“谁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了挽救现今的危机吗?”以斯帖用屬靈的方式來回應:禁食、禱告,然後穿過宮殿的走廊,到廷上去面見皇帝。

當歷史事件有了結局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其意義都在上帝隱藏的計畫之中。對於那些身在波斯的猶太人來說,這個計畫就是在地上被救,脫離有權有勢者的陰謀;對於烏干達的基督徒來說,這個計畫就是,殉道者的犧牲換來了那個國家教會的興盛。結局是上帝決定的,但是如何達到那結局,則需要基督徒個人面對現時的危機,負擔起自己的責任,帶著對上帝神秘奇妙作為的相信,來直面未來。

耶穌的道路意味著同十字架的聯合。對於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代中,十字架所代表的事也不同。尋找、指出、並直面你所處時代的邪惡,是每個跟隨基督的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