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ñol Français 中文(简体)
當前動態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當前動態 > 家庭 > 婚姻和家庭 > 侵蝕家庭的長期後果
> 類別

侵蝕家庭的長期後果

對一個持續否認基於聖經現實的文化,會發生什麼問題呢?如果你去調查歐洲的情況,就可以發現過去幾十年來侵蝕婚姻和家庭制度所帶來的後果。創造要求男人和女人進入一生一夫一妻的生育婚姻,生養孩子,增加人口,給社會帶來穩定。但當文化精英篡改這個準則時,麻煩就接踵而至。

俄羅斯 和法國為例。有詳細的資料表明,蘇聯曾進行實驗,反對傳統家庭,包括反對作為一種神聖化制度的婚姻。該實驗從1917年開始,現在已經結出了苦澀的果實。從政府開始資助墮胎行為以來,差不多80年後,俄羅斯面臨的景象如同噩夢。在2004年,“有一千六百萬登記的墮胎……而只有一千五百萬個孩子出生。1 和諸如飲食不當、健康醫療,以及猖獗的飲酒惡習等其他社會因素結合起來,現代俄羅斯人長期反對家庭的戰爭達致極點,引起人口的劇烈萎縮。官方預計“到本世紀中期,一億四百三十萬的人口將銳減至七千七百萬2” 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宣佈這種衰減是國家危機,但還沒有想出扭轉它的計畫。

1960年以來的幾十年,法國進行的文化革命明顯使人們養成了反生育的偏好3 具體說來,大量的職業婦女完全傾向于根本不要孩子,以便於專心幹事業。和歐洲別的國家相比,法國每對夫婦的生育率是1.9,相對較高,但這也不足以維持法國之為法國的這個國家身份4 如果考慮到穆斯林移民人口的快速家庭增長對1.9這個數字貢獻不小,問題就更急迫了。正如專欄作家芭芭拉•埃米爾(Barbara Amiel)所評論的,“按出生率計算,長期看來,法國[在可預見的未來]變成一個伊斯蘭國家,不是不可能的。5 很明顯,這種趨勢使政府官員擔憂。為了迎接這個挑戰,總理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提議,政府將每個月支付$1250給生第三個孩子的職業婦女6 然而,這種獎勵卻受到批評。一種批評說這些錢不夠多,另一種則說,該措施對那些選擇工作而不要孩子的女人是一種侮辱。

別的國家也在為生育率降低所隱含的問題掙扎,義大利和德國尤為顯著。從根本上來看,在歐洲,人們普遍輕視婚姻。2005年9月,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報告,在30歲及以下的人中間,結婚率急劇下降7 在這些國家裏,政府也都在尋求扭轉趨勢的方案。但是,對根植于否認珍貴傳統而產生的深層問題,世俗的辦法不太可能一蹴而就地解決。

事實證明,篡改古代智慧是行不通的。儘管如此,有些人依然不明白。例如在美國,有些人爭辯說, 2003年麻薩諸塞州立法承認同性婚姻,並沒有導致天災。早期反對同性結合的州議員提姆•提米梯(Tim Timilty)已經改變了看法。他向記者解釋他的大轉彎時說,“我看不到任何對國家有害的證明。8 如此短視,真是可歎。社會變革很少導致立時的災難9 但是,正如奴隸制優生學墮胎 的歷史所提醒我們的,最終,現實會反擊的。

注:
1

傑羅米•佩基(Jeremy Page),“俄羅斯現在墮胎多於寶寶出生”,泰晤士報(The Times) (倫敦),2005年9月,第43頁。

2

同上。

3

社會批評家羅傑•金姆寶(Roger Kimball)辯稱,1960年代的文化革命實質上是法國革命的延伸。《長征》(San Francisco: Encounter Books, 2000),第127-128, 242, 268, 270頁。

4

需要每對夫婦的生育率為2.1才能支持人口的穩定性。

5

芭芭拉•埃米爾(Barbara Amiel),“法國正走在變成伊斯蘭國家的路上嗎?” The Telegraph, 2004年1月1日。

6

查理斯•布賴默(Charles Bremmer),“給中產階級提供生育獎勵”,泰晤士報(倫敦),2005年9月23日,44頁。

7

國家統計辦公室預計,在英國,二十來年內,未婚的人口將超過結婚的人口。對人口趨勢的報告解釋說,人們將更多選擇“沒有婚姻約束的共同生活”。薩拉•沃麥克(Sarah Womack),“越來越少的人選擇穩固的婚姻”,The Telegraph, 2005年9月30。

8

凱蒂•萊斯納(Katie Liesner),“政策對婚姻採取嚴厲措施”,波士頓何羅德日報Boston Herald Daily News),2005年10月10日。http://www.dailynewstranscript.com/localRegional/view.bg?articleid=65036&format=&page=2.

9

例子可見《關鍵時刻雜誌》文章,“當多生主義成為一個問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