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Français 中文(简体)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雋語名篇 > 教育 > 進化論與智慧設計 > 手錶和它們的製造者——威廉•佩利 ( 1743 - 1805 )
> 類別

手錶和它們的製造者——威廉•佩利(1743 – 1805)

威廉•佩利(William Paley)是十八世紀的學者、作家和牧師,在“啟蒙”文化的懷疑論面前為有神論和基督教辯護。譬如在《聖經保羅傳的正確性》(Horae Paulinae)(1790)一書裏,他就論證了《新約》事件的歷史正確性。借著《基督教證據一瞥》(1794)一書,他普及了一些對基督信仰的通俗辯護。最後,在《自然神學》(1802)一書裏,他以宇宙仔細精美的秩序為基礎,論證一位慈愛造物主的存在。

《自然神學》的開篇段落常常被引用(如下),是哲學家們稱為“目的論”的經典表述。其基本思路如下:創造是有序且複雜的。這種秩序證明創造有一個目的,一個“終點”,一個“目標”。一位充滿創造性的、神性的存在,是這種目的性的最好解釋。

佩利用一個比喻來論證他的觀點:恰如一隻手錶的內在秩序意味著其背後的手錶製造者,同樣,宇宙的秩序也意味著其背後有一位創造主上帝。儘管當代智慧設計論能夠大大改善佩利的工作,給出更為複雜詳盡的模式和論證,但佩利的基本洞察依然成立——冷靜地觀察分析大自然,就很能看出上帝的作為。

當我穿越一片矮灌木時,假設我的腳磕到了一塊石頭,並被問及,這塊石頭是怎麼跑到那兒去的;不管我知道事實如何不同,我這麼回答都是有可能的——那塊石頭從來就在那兒:而要顯示這個說法的荒謬也不那麼容易。但假如我在地上發現了一塊手錶,然後有人問我,那塊表怎麼會在那個地方;那我就很難給出剛才關於石頭的回答,說,不管怎麼樣,那表從來就在那兒。然而,為什麼這個答案不能適用於手錶,像適用於石頭一樣呢?為什麼這個答案在第二個例子裏聽起來,不像第一個例子裏那麼有道理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當我們檢視一塊手錶時,我們發現(這是在石頭中見不到的),它每個部分被固定和拼裝在一起,是為了一個目的,也就是說,這些部分被拼裝調整在一起,是為了產生一種運動,而該運動又如此被規範,是為了告訴人們一天中的時間;假若這些部件形狀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或者大小不是現在這樣,或者不是按現在的方式拼裝起來,或以別的什麼方式組裝,那麼,這小機器要麼就不會產生任何運動,或者亂七八糟動幾下,無法達成其被設計組裝的目的……這機制一旦被觀察到之後(它的確需要使用檢測工具,或許還需要一些相關的知識,才能觀察理解它作用的原理;但正如我們說的,它一旦被觀察理解以後),推論也就不可避免;結論就是,一隻手錶一定有一個製造者;曾經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一定有一個或幾個手錶匠,為了我們現在看到它所具有的目的而製造了它;那手錶匠理解它的結構,設計了其目的1

注:
1

威廉•佩利著,《自然神學:從自然現象中收集的關於神性存在和其屬性的證據》(Boston: Lincoln, Edmunds & Co., 1833),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