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Français 中文(简体)
前蹤可尋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前蹤可尋 > 政府 > 環保 > 忠實的科學,忠實的敬拜——安東尼•凡•列文虎克 -- [1632 - 1723]
> 類別

忠實的科學,忠實的敬拜——安東尼•凡•列文虎克,1632–1723

1676年的春天,安東尼•凡•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 低頭看著自己盤子裏的晚餐,情不自禁地想,為什麼那些丁點兒大的小黑胡椒會給舌頭帶來如此強烈的刺激。思來想去,列文虎克提出一種假設——這些小黑胡椒表面一定有成千上萬微小、肉眼看不見的小刺。為了驗證自己的理論,他把一些胡椒在水裏泡上幾個星期,然後用一套自己設計的鏡頭,把胡椒放大了200倍觀察。雖然列文虎克沒有看見什麼小刺,然而他所看見的卻更加令人吃驚。在一滴水裏,他看見成千上萬的小小“微生物”, 一個往這邊躥,一個往那邊飛,還有的像陀螺一樣在原地打轉。就這樣,列文虎克開始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的微生物——細菌——觀察,這一發現給整個科學界帶來一場革命1

列文虎克生活在西方歷史上一個輝煌時代的末期。在他之前的兩個世紀,文藝復興和新教改革仿佛一陣春風,吹遍了整個歐洲大地,給文化和教會都帶來新鮮氣息。這些運動帶來的影響之一就是對可見世界重新燃起了研究的興趣。教會人士如培根、開普勒、伽利略和牛頓都推動了“科學革命”。

安東尼•凡•列文虎克一開始並沒打算成為革命的一分子。1632年出生于荷蘭代爾夫特(Delft)的他,一生只有兩次長時間離開過家鄉:一次是去阿姆斯特丹做了一年的布商學徒;一次是1668年去了一趟倫敦。他成長的家庭背景是荷蘭加爾文派,後來又成為一位牧師的女婿,而他本人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被強烈的基督徒工作觀所驅使,他迅速成為一位有名望的亞麻布商人。放大鏡是他在阿姆斯特丹做學徒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學習用它來放大觀察一塊布料,計算裏面的線數,並揭穿那些想以次充好的布販子。

不過,1668年在去倫敦的路上,列文虎克開始對放大鏡著迷。他閱讀了羅伯特•胡克的《顯微術》,看見裏面那些放大了的木塞、昆蟲、和紡織品的圖畫,興奮異常。他下定決心要在胡克成功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於是開始打磨比針尖大不了多少的鏡片。1673年,他的一個朋友非常器重他的發現,把他介紹給了倫敦皇家學會。三年以後,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這一事實使他成了國際知名人物。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裏,歐洲各界的名流,諸如彼得大帝,英王詹姆斯二世,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等,都跑到他在代爾夫特的小布店去,只為一睹“小小微生物”的風采2

然而,真正驅動列文虎克的不是科學界的名望,而是他想觀察上帝精美手工的渴望。他成長的荷蘭改革宗背景告訴他:只要人們帶著洞察力去研究自然界,就會發現造物主已經在自然界清楚地彰顯祂自己3 此所以當他透過放大鏡看到那些超級小動物時,情不自禁地想要敬拜:“讓我們禁口不語,仔細思想那位全智者是如何創造了這些的生物,使所有可以行走成長的生物能夠再生。至於為何要如此設計,我們也只能猜測了。4 當時社會上有一種普遍被接受的觀點,認為生命可以從一團毫無生氣的東西“偶然生髮”出來;列文虎克對這種觀點毫不客氣。他堅持認為,所有的生物都是從那賜生命的上帝而來。他寫道:“這看起來十分引人入勝,它不斷證實這條原則:所有生物都追本溯源到那些一開始就被造的東西上。5 列文虎克經常在自己的科學寫作中,夾上一段對那創造一切的造物主的頌揚與讚美。

忠實的科學一定引向忠實的敬拜。與那些說基督徒都是“反科學”的老婦繆談 相反,安東尼•凡•列文虎克的故事是一個有力的提醒:科學革命,連同它帶給人類的諸多好處,都建基在那些虔誠的基督徒背上,他們對上帝在其被造物裏的啟示充滿了適當的好奇。為此,忠實的敬拜也往往引向忠實的科學。

注:
1

“安東尼•凡•列文虎克”,BBC網站, http://www.bbc.co.uk/history/historic_figures/leeuwenhoek_antonie_van.shtml (accessed July 8, 2004).

2

David F. Coppedge著,《微觀的壯美》基督徒歷史 24, #4, (Fall 2002); 第42頁。

3

見《關鍵時刻雜誌》文章,《上帝的自然“小書”》

4

Abraham Schierbeek編,《測量看不見的世界:安東尼•凡•列文虎克的生活與工作》 (New York, Abelard-Schuman 1959), 第31頁。

5

Coppedge著,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