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ñol 中文(简体)
當前動態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當前動態 > 腐敗 > 偏見 > "法國帶淚的面紗"
> 類別

法國帶淚的面紗

莉拉(Lila)和阿爾瑪•列維一奧馬裏(Alma Lévy-Omari)是巴黎附近工業區的一對普通青少年。2003年10月,她們決定在學校佩戴穆斯林頭巾。她們這一決定導致被學校開除,並使得法國陷入一片混亂。從那以後,這兩個女孩被報紙採訪,整個法國乃至全世界都能在電視上看到她們。這喧囂爭議使得整個國家開始深刻反省,並致使法國議會在2004年3月做出決定,禁止在公立學校穿戴“有明顯宗教意義的標誌”(包括猶太教徒和基督徒)。法國公眾表示同意。民意調查表明,這一措施得到了57 %的人民支1 。其他國家似乎也想效仿這一措施——比利時和德國都表示會考慮類似的法案。但羅馬天主教是少數反對的聲音之一。

對禁令的支持者來說,問題很簡單;法國是個世俗的民主制國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789年的革命無神論 和19世紀的反教權主2 。所以希望把宗教摒除在學校之外並不是什麼新鮮事;1880年,朱爾•費裏(Jules Ferry)趕走了公立學校中的神職人員;1902年,埃米爾•孔布(Emil Combes)政府關閉了超過2,500所的教會學校,禁止所有出自宗教團體的人士從事教育工作,並且努力清除那些有宗教信仰的政府職員。對於這些世俗主義者而言,信仰只應屬於宗教場所。現任教育部長呂克•費裏(Luc Ferry)明確表示接受他先祖激進的無神論;他渴望一個世俗道德體系,一個使宗教在大眾中消失的“神聖世俗化”3

在此之前,雖然在學校佩戴宗教標誌並不違法,但法律已經禁止這些“構成壓力、挑釁、勸誘改信仰、宣傳信仰的”標4 。因為學校認為這些女孩的行為是挑釁性的,所以要禁止她們。然而那兩個女孩並不服氣;“佩戴面紗與世俗主義並非不能相容,”莉拉申辯道。她認為這是宗教自由的個人表現,不應該用任何方式剝奪她接受國家教育的權利。“在法國幕後操縱的就是世俗主義……我是法國人,出生在法國。但什麼是作法國人的標誌呢?天主教嗎?好像只要我們一是穆斯林,就不再屬於這裏了。5

人們可能會好奇,法國怎麼會認為,宗教服飾比伊斯蘭極端分子更具威脅——那些極端分子們無疑會為了穆斯林頭巾被禁而定意報復。在9/11之後,美國的國家政策是儘量多地接觸伊斯蘭社區,但在這一點上,法國完全不同,它沒有包容的願望。他們只是帶著宗教情懷地致力於世俗無神論——即使要付上國家安全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法國的做法有失偏頗;它好像只願意接納會認同極端世俗主義的觀點的人。這種不寬容的訴求其實同利雅得或德黑蘭的文化排外主義沒什麼不同。啊,永別了,法國的自由、平等、和博愛6

注:
1

“頭巾大戰,”出自 經濟學家 2003年12月11日http://economist.com/world/europe/displayStory.cfm?story_id=2289594. 例如,極右派國民陣線令人難以置信地認為此項禁令是牽制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的一種手段 。

2

W.多伊爾(W. Doyle), 《牛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第二版(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68, 262; T.W.C.伯蘭甯(T.W.C. Blanning),《十九世紀》(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1-22, 55.

3

例如,呂克-費裏( Luc Ferry), 《人創造了上帝:生命的意義》(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4

“遍及了一英寸的血肉“ 經濟學家 2003年10月23日http://www.economist.com/world/europe/displayStory.cfm?story_id=2155950.

5

見上

6

“自由,平等,博愛 ” 是法國大革命的疾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