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ñol 中文(简体)
前蹤可尋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前蹤可尋 > 腐敗 > 貪婪 > "警惕狡猾捏造和褻瀆的無稽之談" -- [1714]
> 類別

警惕狡猾捏造和褻瀆的無稽之談

到了18世紀20年代中期,伯納德•曼德維爾(Bernard Mandeville)已經是一個社會英雄,但同時也是一個社會敗類。同時代的人給他起的綽號是“邪惡的不道德者、宗教的敵人……人魔。1 這位生活在英國的荷蘭醫生究竟做了什麼,惹得他的新同胞如此憤怒?他威脅了君主制、偷竊了窮人,還是謀殺了妻子?都不是。他寫了一本書,名為《蜜蜂寓言,或,私惡即公利》(The Fable of the Bees, or; Private Vices, Public Benefits, 1714)。曼德維爾在這本書中鼓吹了一種臭名昭著的觀念:個人惡行對社會繁榮必不可少2 無私和愛或許聽起來很好,但欲望、貪婪和自大可以刺激消費、生產和收益。

十八世紀英國的流行智慧認為,個人道德產生社會幸福。換句話說,國家的福祿取決於公民的正直。因此,史特蘭協會(Strand Society),禮儀改革協會(the Society for the Reformation of Manners),以及基督教知識促進會(the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Christian Knowledge)等組織各按其方式消滅惡習3 但是,曼德維爾認為,這些組織對它們試圖幫助的文化實際上造成了傷害。如果曼德維爾沒有在1723年版的《蜜蜂寓言》中詆毀廣受歡迎的慈善學校的話,或許還不會引人注意。但當他爭辯說,窮人和孤兒應當被剝奪受教育的權利(以免他們成為不適合體力勞動的人)時,他的其他意見也得到了廣泛關注,他也很快成為“那個年代家喻戶曉的”人物之一4

曼德維爾為貪婪辯護,主張肆意揮霍的消費可以刺激工業5 他指出酒精的益處:它可以減輕痛苦,為士兵在戰鬥中提供勇氣,並給制酒商提供一席之地6 他建議賣淫合法化,辯稱向通姦行為徵稅實際上可以提升貞潔度7 他贊成欺詐,因為它給鎖匠提供了工作機會8 這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反戈一擊。雖然曾有人鼓吹,傳統道德在危機關頭可被擱置一旁,但曼德維爾把傳統道德本身也摒棄了,因為它起的是反作用。

今天,很多人把曼德維爾看作是某種意義上的智者,“一位對於新的商業和政治秩序有著深刻洞見的分析家,9 甚至是偉大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 的先驅(儘管斯密自己與曼德維爾保持距離)10 曼德維爾同時代的欽慕者名單早就越出了經濟學家和社會理論家的範圍,因為在一個失去道德方向、追逐享樂的世界裏,任何崇尚墮落的人都能找到一個高位。

承襲曼德維爾的衣缽,牛津大學出版社和紐約公共圖書館聯合出版了一系列關於七宗罪的書。按照經典的曼德維爾風格,嫉妒、情欲、暴食、以及貪婪——這裏僅舉幾例——以不同程度的輕浮與讚賞得到呈現11 貪婪的罪被稱作是某種“既可悲又美麗”的事物12 不必介意貪婪的“美麗”沒有出現在諸多受害者身上,也不必介意它使貪婪的靈魂變得醜陋。所有的罪惡都是如此;它們造成的破壞遠超過它們的吸引力。

曼德維爾和那些喜歡他的人輕而易舉地就把詩篇33:12節 (“以耶和華為神的,那國是有福的……”)和箴言14:34節 (“公義使邦國高舉……”)的真理摒棄了。這不僅僅是對神的冒犯,也是對理性地冒犯。沒有任何頭腦正常的人會歌頌欺詐、亂性和酗酒。當然,有些人靠自己的不道德賺錢,而另一些人則通過與不道德作鬥爭,或收拾邪惡盛行過後的殘骸來賺取財富。但沒有人能從稱頌罪惡中獲益,因為罪會不可避免地把其參與者、幫助者、崇尚者,連同他們所生活的國家,一起拖至毀滅。

彼得和保羅警告說,要防備“狡猾捏造的13 和“褻瀆的14 無稽之談。這些話適用於任何時代——適用於曼德維爾的“啟蒙運動”時代,也適用於如今這個墮落的時代。

注:
1

Irwin Primer為Bernard Mandeville的著作“關於宗教、教會和國家幸福的自由思想”(Free Thoughts on Religion, the Church, and National Happiness)寫的“引言”, Irwin Primer編(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1), 第4頁。

2

蜜蜂的寓言是一部包含散文、議論文和詩歌的著作,但是曼德維爾在下面這首詩中對“寓意”加以總結。Bernard Mandeville著,“蜜蜂的寓言:或私惡即公利(The Fable of the Bees, or; Private Vices, Public Benefits)”,F. B. Kaye編,第1卷(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4), 第36-37頁。

因此不必抱怨:只有傻瓜才會竭力
去使一個偉大而誠實的峰國
享有世上最多的便利,
既贏得戰爭的榮譽,且要生活安逸,
還沒有重大的惡德;但這不過
是他們頭腦裏的一個理想國。
每當我們享受各種益處便利,
亦必定見到欺詐、奢侈和驕傲:
饑餓無疑是一種可怕的瘟疫,
但有誰代謝成長卻不需要?
我們難道不該將酒業的繁榮
歸於乾枯、醜陋、扭曲的葡萄藤?
葡萄枝藤的蔓延雖無人注目,
卻窒息了其他植物,終於成樹;
但它一旦變得枯乾而被切斷,
便為我們提供果實,好美好甜:
只要經過正義的修剪約束,
惡德可見亦會帶來益處;
要讓一個民族可以崛起,
他們必定得被政府管緊,
如同饑餓讓人們可以吃喝。
純粹的美德無法將各國變得
繁榮昌盛;各國若是希望復活
黃金時代,就必須同樣悅納
正直誠實和堅硬苦澀的橡果。

3

M. M. Goldsmith著,“私惡,公利:伯納德•曼德維爾的社會政治思想”(Private Vices, Public Benefits: Bernard Mandeville’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第21-22頁。

4

“曼德維爾是他那個時代最成功的作家和最聲名遠揚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不僅僅出了好幾版,而且真真正正地出了好幾十版。”F. B. Kaye為Bernard Mandeville的著作“蜜蜂寓言”所寫的“序言”,第25頁。

5

Goldsmith著,“私惡,公利”,第144-145頁。

6

同上,第147-148頁。

7

同上,第149頁。

8

同上,第150頁。

9

Primer著,“序言”,第4頁。

10

Alex Voorhoeve著,“伯納德•曼德維爾,本月哲學家”(Bernard Mandeville, Philosopher of the Month), TPM線上:哲學家線上雜誌TPM Online: 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 on the Internet (2003年10月), http://www.philosophers.co.uk/cafe/phil_oct2003.htm (accessed July 12, 2005)。此點罔顧了一個事實:亞當•斯密實際上批判了曼德維爾。參考Goldsmith著,“私惡,公利”,第164頁。

11

關於整個系列的批判性評論,參考Abram Van Engen著,“Books & Culture’s Books of the Week: Mistakes Were Made,”ChristianityToday. Com(2004年3月22日),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books/features/bookwk/040322.html (accessed July 14, 2005).

12

B. Bergeron著,“七宗罪”(The Seven Deadly Sins), 紐約公共圖書館網站New York Public Library Website (2005年1月),http://www.nypl.org/publications/deadlysins.cfm (accessed July 14, 2005).

13

彼得後書1:16節(2 Peter 1: 16) KJV.

14

提摩太前書4:7節(1 Timothy 4: 7) KJ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