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ñol 中文(简体)
雋語名篇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雋語名篇 > 腐敗 > 貪婪 > "專一的心——迪特裏希•潘霍華 ( 1906 - 1945 )"
> 類別

專一的心——迪特裏希•潘霍華(1906 - 1945)

新教牧師迪特裏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是二十世紀德國最重要的學者之一。他勇敢地從紐約協合神學院(Union Seminary)回到德國,反抗阿道夫•希特勒。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基督徒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地跟從基督。他很清楚這代價是什麼:由於反對納粹政權,他被拘捕、監禁和處決(就在二戰結束的前一天)。在他最著名的作品,《作門徒的代價》(The Cost of Discipleship,1937)這本書中,他鼓勵基督徒擺脫阻礙他們全心忠於基督的一切東西,包括對財富的積累。

耶穌並沒有禁止擁有財產。祂也是人,像他的門徒那樣吃喝,因此視生活中的這些好東西為聖潔。這些用於滿足身體合理需求的必需品,門徒們滿懷感激地使用它們……世上的物品是用來使用的,不是用於收集的。神在曠野每天賜給以色列人嗎哪,他們沒有必要擔心吃喝。事實上,如果他們留一點嗎哪到第二天的話,食物也就壞了。同樣,門徒必須每天從上帝那裏領受自己的那一份。如果他將其作為永久財產加以儲存的話,他毀掉的不光是這個禮物,而且包括他自己,因為他將自己的心放在所積攢的財富上,使之成為阻攔他與神之間的一個障礙。我們的財寶在哪里,我們的信心、我們的安全感、我們的安慰和我們的神也就在那裏。積攢財富是一個偶像1

當然,嗎哪並不是唯一相關的聖經類比。箴言6:6-8節 勸告懶惰人要學習螞蟻,“在夏天預備食物。”創世記41:46-57節 也把約瑟塑造成一位為荒年儲存糧食的有遠見的模範。潘霍華進一步在合理積累與不合理積累之間劃清了界限。

當然,我們的財產或許比較少,並不引人矚目,但是它的規模並不重要;一切都取決於內心,取決於我們自己。倘若要問我們如何知道我們的心在哪里,答案非常簡單:凡是在我們看來高過一切,阻礙了我們愛上帝,並且成為自己和順服耶穌之間的障礙的東西,就是我們的財寶,也就是我們的心所在的地方……

如果我們的心完全交給了神的話,那麼顯然我們不能服事兩個主;很明顯這是不可能的——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始終跟隨基督。當然,努力服事兩個主,無論神還是瑪門,都給每一方所應得的,以此來顯示我們的基督徒生活多麼超前,這的確很有吸引力。為什麼因為我們是神的兒女,就不可以同時成為這世界的快樂兒女呢?畢竟,我們不是因祂賜給我們的好禮物而喜悅嗎,不是把我們的財富當作從祂而來的祝福嗎?不,神和這個世界,神和這世界的東西是互不相容的,因為這世界及其上的東西企圖擄獲我們的心,並且只有當它們成功獲取之後,才會原形畢露。這便是它們興盛的方式,以及為什麼它們與對神的忠誠不能相容的原因。我們的心只有完全忠於一個對象的位置,我們只能忠於一個主。對這種忠誠的每個競爭者都必須加以憎惡。正如耶穌所說,沒有取捨的餘地——我們要麼愛神,要麼憎恨祂2

注:
1

迪特裏希•潘霍華著,“作門徒的代價”(The Cost of Discipleship)(London: SCM Press Ltd, 1959),第 155-156頁。

2

同上,第156-1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