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Français 中文(简体)
前蹤可尋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前蹤可尋 > 教會 > 世界宗教和世界觀 > 伊斯蘭教的復興週期 -- [600 - ]
> 類別

伊斯蘭教的復興週期

西元600年前後,基督教信仰是地中海沿岸最主要的信仰。但在一代人之內,伊斯蘭教 以一個強力對手的身份出現。在伊斯蘭教1400年的歷史中,它最大特點就是歷經多次的復興與衰敗,對基督教信仰產生極大的衝擊。這些週期性的迴圈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第一時期以伊斯蘭教信仰最初的繁榮和鞏固為代表(西元7-11世紀)。穆罕默德 (570-632)作為伊斯蘭教的先知,為早期伊斯蘭教的擴張提供了的模範。他數十次御駕親征,帶領早期穆斯林軍隊浴血奮戰,並且還因此負傷。後來的穆斯林領袖也通過軍事活動擴張領土,越過早期穆斯林在阿拉伯的邊界,擴大至整個中東、北非、西班牙及其周邊地帶、波斯和印度。伊斯蘭教的軍事擴張意味著,基督教在很大範圍內被迫退卻。450多年來,在穆斯林征服者的進攻下,基督教的控制範圍也持續下降。

經歷了第一時期的穆斯林王朝之後,伴隨而來的卻是一個相對的衰落期。這是由王朝較量引發的。那些以伊斯蘭為國教的統治王朝失去他們的邊界,而基督徒勢力在歐洲又經歷了大復興。伊斯蘭教衰退最具標誌性的事件,就是持續了200多年的十字軍東征 。這是歐洲基督徒經歷幾個世紀的軍事失敗、在早期穆斯林擴張中持續潰敗後,第一次的大規模反擊。

伊斯蘭教 涵蓋個人與社會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能為生活中諸如信仰、政治、法律等各個方面提供指南。所以即使某個時期伊斯蘭教在某一個方面表現落後,它還有能力在其多重身份的其他方面得以更新;這些方面包括他們的鬥士先知所樹立的榜樣,涵蓋生活各個方面的自我調節能力,聖戰的教義,以及對其信息超越其他信仰的堅定信念。所以在衰敗的深處又萌發了伊斯蘭教復興的第二時期。隨之興起的是一批由新穆斯林組織建立的伊斯蘭教帝國(14-18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Turks)、波斯的薩非王朝(Safavids)、印度的莫臥兒王朝(Mughals),還有在馬來的亞齊王朝(Acehnese)。

為奧斯曼土耳其擴張勢力、進入東歐掃清障礙的,是被稱為基督徒和穆斯林歷史上最著名的轉捩點事件:1453年,拜占庭帝國偉大而古老的都城——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淪陷。在這一時期,伴隨伊斯蘭教復興的是對所征服領地的大規模伊斯蘭化運動。保羅•瑞考特(Paul Ricaut)在士麥那(Smyrna)英國領事的報導裏,記錄了整個過程。1678年的報導中,他看到證據表明,基督徒被驅逐出教會(教會當時已改造成清真寺),基督教的牧師出於恐懼只能在暗地裏主持活動,以及許多基督徒因為面臨重重困難,改信伊斯蘭教1

到19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從一個先進的帝國走向衰敗。國家邊界急劇縮小。在這段時期,奧斯曼控制下的少數民族遭受了極大的苦難。1915-1917年,當地亞美尼亞信奉基督教的居民遭到大範圍的屠殺2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勢已去的奧斯曼帝國的權利被移交到歐洲國家手中。

如上所述,伊斯蘭教勢力的每一次衰退都會讓其信仰適應一個新環境,而最終的復興則是通過回到古蘭經 的基本信條,回到它激進的先知所做的示範中。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來,這一點表現得尤為明顯。但在第三時期伊斯蘭教的復興中,鬥士不再通過行軍征戰佔領大量新的領地。這一時期的特點是靈活多變,反映出伊斯蘭教遠遠不只是信條,而是一種政治理論、法律體系、社會組織等等這一事實。

新時期伊斯蘭教的復興以產油豐富的穆斯林國家為後盾,並以向西方基督教社會的移民浪潮獲得推動。這些新的穆斯林移民社團與日漸衰退的歐洲社會分庭抗禮,而歐洲人也已經大大失去對自己所繼承的文化的自信心與自豪感。西方國家出臺的多元文化主義 政策,讓組織良好的穆斯林少數派逐漸強大。反之,在整個西方,實力日益壯大的穆斯林移民社團也在尋求戰略上的優勢,伊斯蘭激進分子的漸進影響也在醞釀變革。

總而言之,今天的伊斯蘭教就處在復興之中,而歐洲及其民眾卻又一次在選擇退避3

注:
1

有關他在奧斯曼統治時期所做的更為詳盡的報導,可參閱保羅•瑞考特爵士(Sir Paul Ricaut)出版的著作:《奧斯曼帝國的前世今生》第六版(The History of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Ottoman Empire, 6th ed.),London: Printed for Charles Brome, at the Gun, at the West-End of St. Paul’s Church-Yard, 1686年。

2

“有報導稱,1915年在奧斯曼統治下的亞美尼亞人口大約是兩百萬,到1918年,據估計已有一百萬人遭殺害,另有數十萬人成為無家可歸和失去國籍的難民。到1923年,實際上在亞那托立安土耳其全部的亞美尼亞人都已經消失。”參看魯本•保羅•阿達利安《亞美尼亞的種族滅絕》(Rouben Paul Adalian, “Armenian Genocide”)錄自Israel W. Charny編,Encyclopedia of Genocide,Santa Barbara, CA: ABC-CLIO, 1999年。可登錄至Armenian National Institute Website查閱,http://www.armenian-genocide.org/genocide.html(訪閱於2008年4月5日)。

3

節選自長篇文章,出自《2008維也納論壇》(2008 Vienna Forum),《伊斯蘭與歐洲:復興的週期》。

若想更多瞭解今日歐洲的狀況,可參閱《關鍵時刻雜誌》洞見文章,《不列顛與伊斯蘭——未來困難時期》和《路障前的西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