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ñol Français Ελληνικά Русский Português 中文(简体)
前蹤可尋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前蹤可尋 > 教會 > 世界宗教和世界觀 > 西方社會的敵人:賽義德•庫特布 -- [1906 - 1966]
> 類別

西方社會的敵人:賽義德•庫特布(1906 – 1966)

1948年,賽義德•庫特布 (Sayyid Qutb)走在紐約的街道上,大城市的嘈雜、快節奏和物欲橫流,加劇了他對美國的反感。在給家人的信中,他談到“無所不在的誘惑空氣1 ,在那裏女人和酒好像可以隨意得到,並且每一種交談都圍繞著“金錢、電影明星和車型。2 即使在科羅拉多州的小城格里利(Greeley)暫居,也無法使他感覺任何快樂。在他的眼中,到處都是百無聊賴的個人主義者,無所事事地呆在保養得很好的草坪上3 一家教會的舞蹈終於引出他的結論:“美國的教會根本不是敬拜神的地方,倒像是娛樂中心和亂性的場所。4 1951年,他帶著滿腹怨氣回到祖國埃及。

然而,庫特布的童年似乎意味著他可以有一個不同的人生。作為一個省級學校教師的兒子,他對英語文學產生了熱情,並迷戀上了作品中所描述的西方世界。他成了一名多產的作家,出版了一些詩集和文學評論。但是,當19世紀40年代慢慢過去時,庫特布漸漸轉向古蘭經(Qur’an)尋求引導,並進入一所隸屬于愛資哈爾(Al-Azhar)伊斯蘭教大學的神學院。然後,在1948年,為了提高他的英語水平,埃及教育部送他前往美國深造。不過這次留學經歷卻如同庫特布的一場噩夢。

受在美國的經歷和英國在埃及的殖民統治這兩大因素的深刻影響,庫特布成為穆斯林兄弟會的領袖——這是由哈桑•班納(Hasan al-Banna)於1928年在埃及創立的原教旨主義運動。但是,來自陸軍上校納賽爾(Nasser)政府的威脅從未間斷。1951年,庫特布被軍人政權關押,遭受嚴刑拷打,並渡過了接下來十年的監禁生活。就是在這段時期,庫特布發展了他的思想,寫成了他最具影響力的書——《路標或里程碑》(Signposts or Milestones)。

庫特布認為,整個世界是由兩大陣營構成的:侍奉真主安拉(Allah)的伊斯蘭教文化、和伊斯蘭教產生之前的蒙昧時期(jahiliyya)文化5 “一個除了敬拜神、還敬拜別的事物的文化。6 這也包括西方社會以及存在其中的拜物主義、貪婪、不平等,以及性不道德。但不久後,他就向埃及和其他穆斯林國家那些西化的領導人開火,指責他們有腐化與壓制的罪。伊斯蘭教 需要淨化,因為它的神本世界已經被人本所替代。

由於不斷被埃及政府監視,庫特布認為,漸進改良毫無意義。他認為,只有由信念堅定的穆斯林所領導的武裝鬥爭,才能改變這個世界。這場神聖的戰役是為了“讓政權只建立在神的律法之上,並徹底清除由人所設立的法律。7 這樣的理念極大地鼓舞了那些渴望建立伊斯蘭教至上、視整個世界為戰場的穆斯林。然而,就是這樣的集結號召使庫特布於1966年被埃及政府處以絞刑。

庫特布這種以“在現代世界重建穆罕默德的王朝8 為目標、敵視異教徒的觀念,既不切實際、又危險。但他仍然對同時代的穆斯林領袖和組織的世界觀及其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諸如巴勒斯坦的哈瑪斯(Palestinian Hamas)、英國的不列顛穆斯林聯合會(British Muslim Association of Britain)等由穆斯林兄弟會衍生出來的組織,都深受庫特布的影響。奧薩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也是其中之一。庫特布付諸于武力的號召,給本•拉登暴力攻擊西方世界提供了理由。

賽義德•庫特布的思想成為瞭解今日極端穆斯林組織的一扇清晰視窗。牧師們也可以通過閱讀庫特布的著作而獲得一些思想上的收益,以便更好地理解那些使今日穆斯林依然熱血沸騰的動機。但是,理解並不意味著認同。雖然西方人應該在外國人面前謹慎自己的行為舉止,但是庫特布觀念中的西方世界卻被曲解誇大到一個程度,以致很少會有西方人接受。不僅如此,他的世界觀中還夾雜著一種強烈的敵意。這與和平之君所教導的基督徒應如何與世界和一切被造之物聯合,完全背道而馳。

注:
1

伊安•布林瑪和阿維賽•瑪格麗特《西化:反西方主義的短暫歷史》(Ian Burma and Avishai Margalit, Occidentalism: A Short History of Anti-Westernism),London: Atlantic Books, 2004年,32頁。

2

同上。

3

同上,118頁。

4

約翰. L. 埃斯頗斯托《伊斯蘭教的威脅》(John L. Esposito, The Islamic Threat),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年,127頁。

5

從歷史角度來看,伊斯蘭教產生之前的阿拉伯被看成是一個蒙昧無知和偶像崇拜的社會。賽義德.•庫特布把它加以擴大發展,以之審判現代社會為非伊斯蘭教或者反伊斯蘭教的。見約翰. L. 埃斯頗斯托,同上,128頁。

6

伊安•布林瑪和阿維賽•瑪格麗特,125頁。

7

同上,126頁。

8

彼得. G. 瑞德爾和彼得•考特瑞爾《戰鬥中的伊斯蘭教:昨日,今日和明日》(Peter G. Riddell and Peter Cotterell, Islam in Conflic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Leicester: IVP, 2003年,1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