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Français Русский Português 中文(简体)
當前動態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當前動態 > 教會 > 衰落中的教會 > 基督教歐洲的盼望
> 類別

基督教歐洲的盼望

2005年5月30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發表了傑伊•托爾森(Jay Tolson)的《歐洲人非基督徒》(European Not Christian)。他指出,1945年的歐洲只有一百萬名穆斯林,然而到了2005年,定居歐洲的穆斯林已有一千八百萬人1 另外,土耳其可能加入歐盟,那就又多了六千二百萬穆斯林。托爾森因此推測,這對歐洲的身份是否會造成什麼影響。重組後的歐洲將有八千萬穆斯林,再加上歐洲對基督教興趣的逐漸下降,所以托爾森得出肯定答案。據佩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統計,只有11%的法國人、21%德國人、33%英國人認同宗教的重要性。相形之下,歐洲及其他地方的穆斯林均認為,宗教對他們的身份至關重要2

伊斯蘭教的急速成長以及基督教的衰微,預計會引起許多問題。歐洲是不是必須取悅伊斯蘭教 作為其文化遠景?基督徒對這樣的趨勢是否應該保持沈默?若這麼做,歐洲的教育、社會整合、藝術、建築、文學、政體,更不用說宗教等,將會有巨大的變遷。即使是有人願意面對這些問題,困惑依舊存在:他該怎麼做?歐洲的盼望是什麼?

中世紀時期,人們靠戰士的勇敢來抵擋企圖征服歐洲大陸的穆斯林入侵者。但什麼樣的軍隊能夠在今日的基督教歐洲興起呢?這些挑戰是否能由專家及智囊團來解決?雖然不能說毫無價值,但人們還是不禁要懷疑,僅僅政治上的分析及緩和是否足以阻止歐洲文化的衰退。

2005年8月的《基督傳萬邦》(Christ for the Nations)雜誌發表了弗蕾達•琳賽(Freda Lindsay)的《歐洲身份的轉變》(European Identity Shifting)。她斷言,要解決大規模離棄基督教以及基督教文化的消亡問題,“(惟一的)靈丹妙藥”就是“聖靈的復興”3 這並非不可能的任務,且看看全世界靈恩教會的成果就知道了。靈恩運動在不到一世紀的時間,人數已飆升至“可能達到世界基督徒總數的四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三來自占多數人口的世界(南半球國家)”4 這種增長也許能延伸至歐洲,因為靈恩派按聖經教導一位有位格又大有能力的神,祂希望與人建立個人的關係——相比歐洲的傳統宗教,這確實是鮮明的對比。宣教學學者亞蘭•安德森(Allan Anderson)提出,靈恩派事工的典型特徵,是致力於解決實際的個人需求,“諸如病痛、貧困、失業、孤獨、邪靈、邪術”5 這種宣教方法的“處境化特點”當然能應用到歐洲所面臨的迫切課題上。其實只需要想想2005年秋季的法國,穆斯林青年所做的暴動是由什麼樣的處境所釀成的就行了——這就是歐盟國家所面臨的挑戰的實例6

2006年,一組來自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彙集到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為了歡慶他們稱為“五旬節澆灌”的一百周年慶。這項活動可以為歐洲基督教之重建做出什麼貢獻?誠然,善思考的歐洲人不會那麼容易就接受太過以感情為基礎而缺少哲學精明的運動。但誰知道呢?或許一種能處理靈裏空虛、甚至緊迫社會危機的基督教,可能會對問題纏身、世俗化的歐洲具有吸引力。一個人當然不必成為靈恩-五旬節派才能達到靈裏復興,而所有的基督徒都應當致力為歐洲的復興而禱告。

注:
1

見《關鍵時刻雜誌卓見》,《英國與伊斯蘭教——禍不遠矣》。

2

傑伊•托爾森《歐洲人非基督徒:席捲歐洲大陸的強勁世俗主義》(“European Not Christian: An Aggressive Secularism Sweeps the Continent”)U.S. News & World Report, 2005年5月30日,http://www.usnews.com/usnews/culture/articles/050530/30europe.htm (訪閱於2006年7月31日)。

3

弗蕾達•琳賽《歐洲身份之變遷》(Freda Lindsey, “European Identity Shifting,” )Christ for the Nations (2005年8月):12頁。

4

亞蘭•安德森《朝向主體世界國的五旬節派宣教學》(Allan Anderson, “Towards a Pentecostal Missiology for the Majority World”)Asian Journal of Pentecostal Studies 8, no. 1(2005年1月):29頁。也見《關鍵時刻雜誌》,《誇張的衰亡報導與下一個基督王國的好消息

5

同上,46頁。

6

有關例子見凱薩琳•腓德《法國心中的疾患》(Catherine Field, “The Sickness in France’s Heart”)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05年11月8日, http://www.iht.com/articles/2005/11/07/opinion/edfield.php (訪閱於2006年7月31日)。無論腓德的分析是否百分百準確,對這篇討論都不是那麼重要,而重要的是她所帶出的引發法國穆斯林青年暴行的主要課題:失業、貧困、激進的伊斯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