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ñol Français Ελληνικά Русский Português 中文(简体)
當前動態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當前動態 > 教會 > 衰落中的教會 > 合作卻淪為妥協
> 類別

合作卻淪為妥協

大衛•本吉(David Benke)牧師正在帶領眾人為2001年9月11日的悲劇祈禱。他叫聽眾手牽著手,同心奉耶穌之名禱告說,求神安撫那些失去致愛的人,賜下力量讓眾人有繼續生活的力量。但七個月後,本吉牧師卻從帶領禱告的值班表上被刷下來1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本吉是紐約布魯克林市、聖彼得路德會(密蘇裏會區)的牧師,同時也是LCMS(路德會密蘇裏會區)大西洋區會的會長。但他剛才並不是在路德會的聚會中禱告,而是在楊基棒球場、由奧普拉•溫弗裏(Oprah Winfrey)舉辦的“為美國禱告”大會上。與他同台的還有來自其他宗教界的人士——羅馬天主教、美國聖公會、改革宗、東正教、猶太教(男女拉比都有)、伊斯蘭教印度教 、錫克教。臺上的要人、名人還有紐約州長喬治•帕塔奇(George Pataki);紐約市市長盧多夫•朱裏阿尼(Rudolph Guiliani);藝人詹姆斯•艾爾•喬恩(James Earl Jones);歌星李•格林烏(Lee Greenwood)、普拉西多•多明戈(Placido Domingo),當然少不了電視及出版界大亨奧普拉•溫弗裏。

整個下午,各種各樣的神靈都有人敬拜,包括一位“最基本大家都承認”的神明。其他的神職人員事後都沒受什麼影響,但本吉所代表的教派卻是以鄙視混合主義(即不同宗教的混合或雜合)以及聯合主義(即LCMS的牧師與其他教派的牧者一同參與正式敬拜)而聞名。

除本吉之外,沒有一位在場的基督徒奉耶穌之名禱告。穆斯林的領袖卻毫無保留,他們禱告說:“我見證默罕默德 是真主的使者。”那些提及耶穌的人,似乎只將祂相對化了。例如,布魯克林的主教湯姆斯•岱理(Thomas Daily)禱告說:“對基督徒而言,我們的盼望乃是基於耶穌的復活——祂已勝過了死亡與邪惡。”有的禱告更是古怪,如馬克•傑爾曼(Marc Gellman)拉比禱告說:“目前,我們屬靈旅程的重要任務,不是要所有人都認同神才是盼望之名;我們首要的任務是,大家一致同意,盼望在那天並沒有被摧毀,那六千人也並沒有死,但那天卻有一個人死了六千次。”

這次事件是一個神學大雜燴,但這並沒能阻止本吉上臺禱告:“噢,我們現在比起一小時前更加堅強……我們所得到的是愛的力量,這愛的力量是來自神,因神就是愛。所以,現在互相牽起手來,和我一同禱告,使這夢之地變為神的禱告之殿。”實際上,這個“神的禱告之殿”更像是“眾神的禱告之殿”。

善良的人在囿於公關原因、或為情勢所迫時,都會說一些蠢話。然而基督教的領袖必須留心,以免支持了流行文化的信念——認為所有的宗教本質上都一樣,因此沒有正當理由可以辨別孰是孰非。不錯,福音派信徒面對墮胎、政府腐敗這樣的罪惡時,可以適當地與非信徒一起“並肩作戰”。但混合敬拜又是另一回事。聖經裏的神並不僅僅要人親近他——神也要求按祂的方式親近祂。正是按這個標準,神就是因為烏撒貿然觸碰約櫃(曆上13:7-10 )而擊殺了他。雖然烏撒的動機是好的(在牛失蹄時想扶住約櫃),但僅有善良的動機不夠。

那天下午楊基棒球場裏雖然沒有人被擊殺,但屬靈的混亂可能將無數的觀眾打得暈頭轉向。無論牧者的動機有多好,善良的動機並非全部。人類渴慕不摻水的福音,若有任何結盟迫使使神的僕人掩蓋基督的,都應該遠離;否則就只能等待著被慢慢腐蝕掉。

注:
1

2003年4月,一組復查團恢復了本吉大西洋區會會長的職位。復查團的決定乃是基於2001年的一個決議——只要是奉耶穌之名禱告,在這類場合的禱告一生只能有一次。雖然2003年的決定並沒有讓本吉的反對者滿意,但他們還是決定不上訴。參見托得•赫茨《本吉一案告終,緊張仍未消除》(“Benke Case Closed, but Tensions Remain”)ChristianityTodayLibrary.com, May 1, 2003, http://www.ctlibrary.com/ct/2003/mayweb-only/31.0.html(訪閱於2007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