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ñol Français Ελληνικά Русский Português 中文(简体)
雋語名篇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雋語名篇 > 教會 > 教會的先知之聲 > 罪的恥辱——約翰•牛頓(1725 - 1807)
> 類別

罪的恥辱——約翰•牛頓(1725-1807)

在獨立革命戰爭中恥辱地敗給美國人之後,英國人為海軍上將納爾遜(Nelson)近期領導海軍戰勝法國人的勝利而歡欣鼓舞。英王喬治三世(George III)發表了一篇祈禱和讚美的公告,而大的工作,是他的讚美詩——“奇異恩典”——的靈感來源。當他寫到、唱到,“我罪已得赦免”時,就是指這個。雖然他的講道正文是針對以色列人的,牛頓知道這教訓也同樣適用于他的同胞們。他在這兒定義了“國家的罪,”對福音頑梗的英國發現了極重的罪惡,並且敦促他的同胞們悔改。

8 以法蓮啊,我怎能捨棄你!以色列啊,我怎能把你交出來!我怎能對你如同押瑪,待你好像洗扁呢!我的心腸翻轉,我的憐憫發動。9 我必不讓我的烈怒發作,必不再毀滅以法蓮;因為我是神,不是世人;我是你們中間的聖者…

何西阿書 11:8-9節 (新譯本)

然而我們能夠去讀以色列的歷史,卻不去注意它同我們自身多麼強烈的相似嗎?難道我們沒有同樣從列國中被分別出來——既在屬靈和屬世的祝福上,也在我們對這些祝福的濫用上?我們在這一天聚集起來,為著國家的憐憫而參加這個公共感恩,但我們同樣也有很大的理由來為國家的恥辱而聚集。我們有很多理由在神的仁慈中喜樂;但是我們也有理由用戰慄來調和我們的喜悅,特別是當我們把身邊的情形與先知何西阿時代的以法蓮和猶大對比時……

讓我們考慮到,罪是造成我們一切麻煩的原因。讓我們在這當中認識到祂的手,並且承認,在祂所帶給我們的一切憂傷中,祂並沒有按我們所當得的報應我們…1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擔心大不列顛的罪比歐洲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更深;因為這些罪所抵擋的,是任何其他人都沒有得到過的更大的優勢與特權。主難道不會對我們呼喚說,像對從前的以色列那樣,“我為我的葡萄園所作的以外,還有什麼要作的呢?”……2

照樣,那種如此普遍盛行、我們在生活每一個層面都如此熟悉和瞭解的罪,可以很恰當地被稱為是國家的罪;因為,它們的特質或出現的頻率,就標誌和區分出我們的公共道德……3

我擔心,對基督福音的蔑視會在國家的罪裏面找到——除了那些衷心接受它的相對少數人之外……人們像躲避和畏懼一場瘟疫一樣躲避福音,並盡其所能地阻攔其接受、甚至驅逐它。忠實講道的牧師,被誣衊和歪曲了…4

壓迫是國家的罪……如果[奴隸]貿易以目前同樣的程度、幾乎同樣的方式繼續發展,同時我們卻年復一年地推遲制止我們所參與的部分,那麼成千上萬無助、身受重傷、與我們一樣的被造之物的血,就在大聲控告我們…5

注:
1

約翰•牛頓 (John Newton)著, ”The Works of the Rev.”約翰•牛頓,第五冊(Edinburg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88), 279頁。

2

同上, 280頁。

3

同上, 284頁。

4

同上, 287頁。

5

同上, 290-2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