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ñol Français Ελληνικά Русский Português 中文(繁體)
前踪可寻
> 圣经原则 > 前踪可寻 > 隽语名篇 > 当前动态
> 主页 > 前踪可寻 > 教会 > 教会的先知之声 > 勒享堡的讲坛 -- [1942]
> 类别

勒享堡的讲坛

1942年夏天,两辆巴士驶抵法国村庄勒享堡(Le Chambon)。维希政府为了向德国侵略者服务,派他们去逮捕那些被保护在这个大多是新教徒的城镇里的犹太人。当警察队长首先要求当地牧师向他提供居住在这里的犹太人名单,并接着坚持让他签署一个呼吁犹太人投降的招贴时,他拒绝了。

警察给这位牧师二十四小时重新考虑的时间,而事实证明,这时间足够让犹太人逃到森林里去了。第二天,警察只发现了一个可疑的犹太人;当他们把他塞进汽车时,村民都围了过来,把食物通过窗户递给他。当局很快发现他的文件一切正常,于是就把他放了。他拉着一辆运货马车,满载着从贫穷乡邻那里收来的食物,回到了村庄。

当哲学家费尔•哈里(Phil Hallie)——他本人也是二战 中一个授勋的炮兵——偶然听到这个英勇的故事时,发现自己从在研究大屠杀 时所经历的深刻抑郁中得到了释放。从自杀边缘回来以后,哈里写了一本书,叫做《恐怕流了无辜人的血:勒享堡村庄以及良善如何在那里发生的故事》(Lest Innocent Blood Be Shed: The Story of the Village of Le Chambon and How Goodness Happened There1

这些人怎么可能找到坚定的意志,经年累月地去反抗纳粹清除犹太人的努力?他们怎么可能运作一条“地下铁路”,把犹太人送到安全的瑞士呢?的确,这些同情有其历史基础,因为法国新教徒们自己也忍受了几百年的迫害2 单在1572年8月24日的圣巴多罗买日(St. Bartholomew’s Day)那一天,就有数千人被屠杀;直到十八世纪晚期的法国大革命 ,对新教徒的迫害才逐渐平息。

不过哈里却选择专注于他们胡格诺派牧师的讲道上。寻找到拯救行动的“勇气”以后,他总结到,“最明显的答案就是托克密(Trocmé)牧师自己。他在这四四方方的花岗岩教堂里的有力布道,感动了村里的人们去跟随耶稣的脚踪,爱世人,并且愿意为他们受苦,甚至为他们受死3

托克密经常提到“圣灵的力量”,并且督促他教区里的居民要顺从神,而非顺从人;“要帮助弱者,尽管这意味着对强者的不顺从。4 他的阐述很有说服力。正如他哥哥弗朗西斯所说,“……他在讲坛上是一个绝对独创的演说家,超过我过去从那chaire(位置)上所听过的任何专家的演说……听完他的讲道以后,一个人只能坐在那儿……泪水模糊了双眼,好像刚听过一场撕心裂肺的音乐一般。5

当以色列国在战后授予托克密公义勋章时,他们引用了1942年八月,在巴黎犹太人的大搜捕中,牧师所讲的一篇道:“能发生这样的事情,而且我们法国人不能抵抗这种野蛮行为,——这种来自一个我们曾经以为已经过去的时代的行为——,是对欧洲的羞辱。基督教会需要因它如今的无能和懦弱,屈膝在神面前,请求宽恕。6

有人可能认为,勒享堡的人们在尽他们的危险责任时,颇为辛苦;然而事实却表明,喜乐多过紧张和害怕。当早期一位战栗的犹太难民逃向城镇附近的一户农家时,农场女子兴奋地对楼上的人喊道,“快下来!快下来!我们家今天来了一位上帝子民的代表!7

她的喜乐来自神话语的根基和圣灵的充满。哈里指出,“对于勒享堡的许多新教徒来说,圣经是一本真理和诫命的书,这诫命需要逐字(au pied de la lettre)遵守。的确,神的话必须那样去遵行,否则就根本不需要遵行。勒享堡人对上帝话语的这种亲密感受,使他们在内心深处确信,当他们保护上帝眼中的瞳仁——犹太人——时,正在做着上帝的工作8

托克密牧师的讲道激起他的听众带着牺牲的心志去服侍。他的讲道事工和他们的基督徒生活,也感动了一位厌战的犹太哲学家费尔•哈里的心。好的讲道就能做到这点;激起的涟漪继续不断地扩散,远远越过了教会的围墙9

注:
1

Philip P. Hallie著. Lest Innocent Blood Be Shed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9).

2

同上,25.

3

Philip P. Hallie, “Surprised by Goodness,” 摘自Hallie’s 1997 Haper Collins book, Tales of Good and Evil, Help and Harm.(McClean, Virginia: The Trinity Forum,2002).21.

4

Innocent Blood, 170

5

同上,171

6

同上。

7

Surprised by Goodness, 23.

8

同上。

9

参考《关键时刻杂志》上的文章,“论进攻——皮尔—查理•图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