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ñol Français Ελληνικά Русский Português 中文(简体)
前蹤可尋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前蹤可尋 > 教會 > 牧師、文化和公共責任 > 基督教領袖的責任是放膽揚聲——米蘭的安波羅修 -- [約339 - 397年]
> 類別

基督教領袖的責任是放膽揚聲——米蘭的安波羅修(約339 – 397年)

374年秋末,米蘭大教堂聚集了一群人,大家都將注意力轉向了羅馬執政官安波羅修 (Ambrose)。奧森丟(Auxentius)主教剛剛去世,於是這位執政官前來安撫這群焦慮的人。安波羅修一如往常運用他的口才,勸說各個教派應當摒除己見,共同選出一位能幹的主教來團結教會。才沒說幾句,他的話很快就被打斷,更令他大驚失色的是,民眾開始喊著:“讓安波羅修來當主教!”

約340年,安波羅修出生於德國特里爾(Trier)市一個有名望的基督教家庭。父親是法國南部一名成功的州長,母親則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虔誠婦女。安波羅修從小就接受希臘文、文學、法律、修辭學、哲學的訓練,父母對他寄予厚望,他也繼承父親的衣缽投身公共政務。大約在372年,安波羅修擔任伊米利亞-利古裏亞(Aemilia-Liguria)的州長,總部便設在義大利的第二首都米蘭。安波羅修迅速在米蘭展現了自己傑出的行政及演說能力,他的公正無私也獲得讚譽。

374年那個秋天的早晨,安波羅修走入大教堂發表講話的那一刻,他認為自己的任務只是恢復秩序,幫助大家選出主教,以團結教會,然後便功成身退。他根本沒考慮要步入教會政治圈。當有人喊出“讓安波羅修來當主教!”時,他急忙跑出教堂,不想和這事有任何瓜葛,他提醒每一個人他不過是個新信徒 1。但在民眾的堅持下,這位州長只能妥協,因為按照羅馬最古老的習俗,vox populi, vox dei,“民眾的聲音就是神的聲音”。就這樣,安波羅修在一個星期之內受洗歸入教會,受命為神父,並擔任主教的聖職。

無論安波羅修的事奉起點是多麼超出常規,但或許正因如此,他成為了教會史上最受人喜愛的主教,而且還成為西方基督教四位大師之一 2。這位舉世無雙的作家、神學家、讚美詩作者、牧師,在擔任主教時期一直關注他生活的城市和教會。任何事都嚇不倒這位米蘭主教,即便是皇帝的權柄或是敵人的入侵。哥德人入侵省城,捉走了許多人,安波羅修動用他所有的財產,儘量將俘虜買贖回來,甚至將教會的金器溶掉,以贖回更多的人。39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379-395)在帖撒羅尼迦屠殺了7000人,安波羅修便將他逐出教會,並逼他用八個月的時間進行公開的自我懲罰,不然就別指望回到教會3

安波羅修正處在歷史的一個新開端,當時的教會開始從邊緣走向中心,從一群被逼迫的少數人,變成了一股不僅改變個人,更是改變社會的強大力量。身為主教,安波羅修的責任就是要向神負責,既不是順應皇帝也不是順應國家,而是說出真理。他給狄奧多西的信寫道:

皇帝並不該阻止言論的自由,牧者也不該明知道真理卻閉口不言……好皇帝與壞皇帝之間的區別,就是好皇帝熱愛自由,而壞皇帝喜愛奴役。對神父而言,在神眼裏最危險、同時也是最恥辱的事,就是他沒有直率地說出心中的話。因為經上寫著說:“我在君王面前講論你的法度,也不以為恥。”(詩119:46 )。另一處則說:“人子啊,我立了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結3:174

今日,許多教會的牧師和領袖忘記了“以色列家守望者”的身份,卻順應周圍的文化,使自己“處處合適”、“與人無礙”。他們不像安波羅修,他們忘了基督教會的核心任務是成為民眾、文化、政府的良心。教會的呼召,乃是要公開清楚地說出真話,決不妥協,並且要將神拯救及變革的真道,帶給所有聽見的人。

注:
1

即一位尚未受洗,仍在接受信仰栽培的人。

2

這樣稱呼乃是因為他們的教義對天主教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們分別是大格列高利奥古斯丁安波羅修耶柔米,大師的稱號是中世紀早期才開始的。

3

見《關鍵時刻雜誌》,《皇帝也得遵守教會紀律》

4

安波羅修《致狄奧多西的第40封信》(To Theodosius, Letter 40)The Early Church and State, in Sources of Early Christian Thought, vol. 4, ed. and trans. Agnes Cunningham,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2年,87-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