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Français Ελληνικά Русский Português 中文(简体)
前蹤可尋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前蹤可尋 > 教會 > 牧師、文化和公共責任 > 改變公眾議題 -- [1742]
> 類別

改變公眾議題

1742年3月16日,約拿單•愛德華滋 (Jonathan Edwards)位於麻薩諸塞州北安普頓市的教會,重申它與神的盟約。教會每一位“超過十四歲的成員都一起起立,表示同意這份盟約”1 雖然“大覺醒運動2 八年前就已在這裏展開並且仍在繼續,但是愛德華滋知道——正如這份盟約所包含的內容一樣——,健康的會眾需要受到清楚的道德教導。他從不認為人一旦歸向基督,即使沒有牧師的輔導,也可以輕易地明白道德及社會實踐範圍這些其餘的事。他們極需接受門徒培訓,因為這對公眾議題影響重大。

1730年代,北安普頓開始擴展,它見證了可觀的經濟成長以及隨之而來的緊張狀態。例如,一場劇烈的土地糾紛就使這座城市分裂了許多年。1737年,正值一所會議廳被擴建的時候,黨派主義浮上了臺面。愛德華滋眼見在鎮民之間發生的衝突﹑針鋒相對和怨恨,一語道破這些問題。在他眼中,地方教會不僅僅是安慰疲乏者的地方,還是社會復興的平臺。據此,他給他的會眾寫下了這些話:

我們與鄰居的所有交談、利害關係和往來,都要嚴格遵守誠實﹑公平和正直的原則,這樣我們才不會在任何事情上,做出過分行為或欺騙我們的鄰居,並且也不會有意或無意地損害他的正當財產或權利。在我們與鄰居的所有來往之中,不要只是審慎地尊重自己的權益,也應審慎地尊重我們鄰居的權益。我們希望或者認為他們理應如何對待我們,我們也要盡心盡力地在每一件事上將心比心,以同樣方式地對待他們。我們尤其應該竭盡所能地公平對待每個人,並嚴以律己,以免冤枉我們的鄰居,或因為有心或無心不還我們該還的債,讓他們有正當的理由來攻擊我們3

這些對愛德華滋來說,都不是新鮮的課題,他“實際上一生都在撰寫及宣講有關經濟實踐的事4 所以愛德華滋於1742年引導他的會眾省察自己的商業實踐時,他的話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他結合文化而說出的具有先知性質的另一段話。

“大覺醒”的影響令人震驚,人們情緒激昂,淚水不住流淌。但是年老的愛德華滋牧師提醒教會,真正重要的“不是你跳得有多高,而是當你著地時,你走得有多直”5 這條筆直地延伸出教會圍牆的路,佈滿了這位帶領他的會眾為基督去影響周圍世界,並忠於聖經的牧師的足跡。

注:
1

喬治 M. 馬茲登《約拿單•愛德華滋的一生》(George M. Marsden, Jonathan Edwards: A Life),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年,261頁。

2

《關鍵時刻雜誌》,《北安普頓的復興》《約拿單•愛德華滋:“榮耀的改變”》《喬治•懷特菲爾德:神非一般的福音傳道家》《一個社會性而非遁世的信仰——約翰•衛斯理》一個群體性、而非個體性的宗教──約翰•衛斯理 -- [1743年]

3

約拿單•愛德華滋《信函和私人著述》( Letters and Personal Writings),錄於The Works of Jonathan Edwards, vol. 16, ed. George S. Glaghor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8年,122頁。

4

馬克•威勒《約拿單•愛德華滋的經濟思想》(Mark Valeri, “The Economic Thought of Jonathan Edwards”),Church History 60 (1991年3月), 38頁。

5

威喬•麥克柯沃《激動的成分》(Joe McKeever, “The Excitement Quotient”)2006年3月28日, http://www.joemckeever.com/mt/archives/000268.html (訪閱於2006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