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英國賭博的咒詛
正如畫家威廉•荷加斯(William Hogarth)所生動描述的那樣,十八世紀的英國在道德上的墮落通常都和酗酒、賣淫,以及犯罪聯繫在一起。然而,不管以何種形式出現,賭博都是一種全國性的狂熱癖好,不加分別地榨取著富人和窮人的錢財、消耗著生命,並激起偉大的福音改革家們的反對。據說1807年說服國會廢除了奴隸貿易之後,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 曾轉頭問他的福音主義同道亨利•桑頓(Henry Thornton):“那,亨利,接下來我們應該廢除什麼呢?”“我想應該是彩票吧”,桑頓回答說。1
雖然彩票收益曾被用來資助諸如威斯敏斯特大橋(1736年)和大英博物館(1753年)這樣有益的公共建設工程, 2 但基督徒反對彩票,乃是因為它誘使窮人抱著或許會贏錢這樣虛無的幻想,反而損失自己的金錢。此外,政府對彩票的依賴反映了一定程度的怯懦,因為這可以避免伴隨加稅而來的監督與責備。立法者把它看作是增加財政的無害手段,卻忽略了它傷害絕望的窮人、意志薄弱的人,以及易受騙的人的事實。
國會中充滿了賭博的人,大多參與牌類賭博。許多衣著體面者出入的倫敦俱樂部都是賭博的窩點:懷特(White)的俱樂部是保守黨貴族最受歡迎的聚會場所,而奧麥克(Almack)的俱樂部(後來歸布魯克斯[Brooks]所有)是輝格党貴族經常光臨的地方,他們當中很多都是青年男子。3 上層階級在賭桌上的魯莽與揮霍司空見慣。比如,伊爾賈斯特爵士(Lord Ilchester)在一輪賭博中就損失了13, 000英鎊;貝德福德公爵(Duke of Bedford)在一個晚上的放縱中損失了近230, 000英鎊;而德文郡公爵(Duke of Devonshire)則在一場紙牌遊戲中失去了他的全部財產。4 這樣的損失是毀滅性的:蒙特福德爵士(Lord Mountford)在1755年新年的那一天自殺,因為前一晚他在懷特俱樂部損失慘重;而另一位賭徒,尊敬的約翰•戴莫爾(John Damer)閣下,在欠下70, 000英鎊賭債後,用一把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5 然而,18世紀英國最著名的賭博犧牲者是才華橫溢的國會議員、演說家,以及輝格党領袖查理斯•詹姆士•福克斯(Charles James Fox),他在24歲時就已經欠下了100,000英鎊的賭債。
無怪乎福克斯的一名傳記作者把當時的社會描繪成是“一個巨大的賭場。”6 它同樣也使那些常常“傾”其所有的“小人物”落入圈套。例如,愛爾蘭作家奧利佛•高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21歲的時候,懷揣著50英鎊到倫敦學習法律。但是在他達到目的地之前,所有的錢都已經在都柏林的賭桌上被揮霍一空。7 女士們也未能免於這種癖好。它使一些貴族蒙羞——比如一位總理的千金佩勒姆小姐(Miss Pelham),也驅使一些絕望的婦女為了免除債務而從事性交易。8
為了對抗這種情況,福音主義者們開始改變對賭博的態度。他們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使彩票於1826年受到了壓制,並且1845年的一項賭博法案宣佈賭博場所為非法,賭博協議均為無效。9 遺憾的是,這些成就在今天後基督教時代的英國已經被丟棄了。自1994年以來,英國已經擁有一種巨額的國家彩票,以及隨之而來的賭癮增長。10 如今,政府贊助的賭場似乎運轉正常。這一切都突出地說明,隨著福音基督教影響力的退縮,現代英國人是如何重新回到十八世紀的道德墮落當中去的。
1 |
引自Nick Cohen著,“同我們的未來賭博”(Gambling with Our Future),新政治家網站New Statesman Website, 2003年1月13日,http://www.newstatesman.com/200301130012 (accessed October 6, 2008).
|
2 |
J. Wesley Bready著,“英國:衛斯理前後”(England: Before and After Wesley)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1938) ,第155頁。
|
3 |
正如Horace Walpole對Almack的俱樂部寫到:
當時的年輕人在那兒一晚上要輸掉1萬、1萬五、2萬英鎊。斯塔佛戴爾爵士上週二在那裏輸掉的不是一兩萬,而是1100萬英鎊(在那個時代,這是一筆巨額數字)*,但是他甘冒風險,在一次手氣極好的機會中,又把錢贏了回來。他發了一個毒誓——‘倘若我玩得更晚的話,或許會贏數百萬。’
Horace Walpole著,“信”(Letters),第5冊(坎甯安編),第226頁。引自Bready,第155-156頁。
*當時,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個海員一個月大約掙2英鎊。參考“生存消費:倫敦,18世紀中期”(The Cost of Living: London, Mid-1700s),First Foot Guards網站,http://footguards.tripod.com/08HISTORY/08_costofliving.htm (October 6, 2008).
|
4 |
Leicester Abbey.
|
5 |
Bready,第156頁。
|
6 |
G. O. Treveiyan著,“C. J. Fox的早期生活”(Early Life of C. J. Fox),引自Bready,第157頁。
|
7 |
Bready著,第157頁。他最後去世時有2000英鎊的債務。
|
8 |
同上,第156-157頁。他引用了這句話:
“當美人不能使用金錢支付
債務時——美女有何不可?”
|
9 |
參考錢伯斯百科全書(Chambers Encyclopedia),第6卷(London: George Newnes, 1950),“Gambling”一詞。
|
10 |
背後的理由是要資助“公益事業”,但正如十八世紀一樣,英國國家彩票越來越被當作政府增加財政收入的另一種形式。它已經衍生出很多其他形式的賭博,對窮人特別有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