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ñol Français Ελληνικά Русский Português 中文(简体)
前蹤可尋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前蹤可尋 > 教會 > 牧師、文化和公共責任 > 一個群體性、而非個體性的宗教──約翰•衛斯理 -- [1743年]
> 類別

一個群體性、而非個體性的宗教──約翰•衛斯理,1743年

1743年一個陽光明媚的四月天,約翰•衛斯理 站在露天,對一群人傳講救恩的偉大真理。這群衣衫襤褸的會眾專程來到這個鄉間,就是為了聽這位著名的佈道家。他們著迷地聽著關於重生和新生命的信息。就在這個當兒,一個年老的醉漢,騎著馬闖進了人群當中。他勒住馬以後,就用各式各樣咒詛和苦毒的話,對著這位佈道家咆哮。早就習慣這種場面的衛斯理,試著忽略這個人,好繼續他的佈道。然而,這種回應之道很快證明是不可行的;因為這個小丑一面繼續對著衛斯理和他的福音口吐惡言,一面揚起他的馬,試圖撞倒一些群眾。人們趕忙散開,還好沒人被馬踩到,而且短短幾分鐘之後,情況就得到了控制。衛斯理稍後和當地的居民談起時,得知這個年老瘋癲的醉漢竟然是鄰近教區的一個神職人員,著實嚇了一大跳1

露天佈道幾個月之後,衛斯理已經學會了期待這種反對。聖公會的教區牧師們很早就拒絕讓他在他們的講壇上佈道,因此衛斯理最終完全放棄了美麗高聳的教堂,先從教堂的墓地的開始,然後是鄉間,去傳講他的信息。成千上萬的聽眾跟隨著他;但即使是在那些偏僻區域裏,他仍然無法躲過麻煩。無論走到哪里,起哄和鬧事的人都像獵犬般緊跟著他。他們在群眾中大呼小叫地跑來跑去,用力敲打著鍋碗瓢盆,甚至向他投擲臭雞蛋和腐爛的水果,想以此壓制他講道的聲音。

衛斯理的信息之所以會引起如此激烈的反響,是因為他呼召基督徒不要只是每個禮拜複誦一遍他們的信經。他期待基督的福音會改變他們的心,然後從那裏開始,進一步更新他們的生命,最終更新整個社會。“基督教本質上是一個群體性的宗教,”他說,而“把它變成一個個人性的宗教,就是摧毀它。2

帶著這樣的信念,衛斯理不斷公開地談論那個時代幾乎每一個社會和文化的議題。例如,他瞄準英國興旺的奴隸交易,稱它是“所有惡行的可憎集合”,並堅稱“每個不朽的靈魂”在上帝面前都有“平等且無比貴重的價值”——包括黑人3 他也痛恨戰爭,不眠不休地推動和平方案,以期解決1770年代美洲殖民地的衝突。他拒絕平常認為宗教可以和商業分開的觀念,因為他認為,除非商業領域被基督徒的價值觀所充滿,並且致力於達成基督徒應有的目標;否則商業將無可避免地被利用於邪惡的目的。衛斯理譴責他那個時代社會和文化的敗壞;他捍衛窮人的利益,申斥英國上層社會浪費、囤積他們的商品;他譴責烈酒買賣,因為這陷國家的勞動力於醉酒麻木;他還斥責律師與政客,因為他們利用法律來滿足他們貪婪的私慾。無論是世俗的或宗教的,神聖的或褻瀆的,人類事務中沒有一個領域可豁免於上帝的話語和命令之外4

衛斯理一生講道超過四萬次,旅行超過二十萬英里,且多數是靠騎馬。當他88歲過世的時候,其孜孜不倦的努力已經使他成為備受國際尊敬的人物。他的循道宗運動贏得了政府當局的認可,影響遠播至大不列顛海岸以外的世界各地5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衛斯理樸實、實際的基督教雖然常遭奚落,但主卻使用他忠心、堅忍的勞苦,建立了一個遍及全球的基督徒運動。

注:
1

J. Wesley Bready, England: Before and After Wesley: The Evangelical Revival and Social Reform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Publishers), 206.

2

Ibid., 202.

3

Ibid., 337.

4

Ibid., chapters 12-13.

5

除了英倫島上294個牧師以及71,668名會員外,在美洲還有198位佈道家和43,265名會員,以及大約5,300名的新基督徒,這些新基督徒是由19位宣教士在全球各地帶入基督信仰之中的。參見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3rd ed., s.v. “Wesley, 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