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ñol Français Ελληνικά Русский Português 中文(简体)
前蹤可尋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前蹤可尋 > 教會 > 牧師、文化和公共責任 > 潘霍華:死亡—— 一個開始 -- [1945]
> 類別

潘霍華:死亡—— 一個開始

阿道夫•希特勒 (Adolf Hitler)征服德國的策略之一,就是攻擊德國的福音派教會。為了使基督教教義完全臣服並支持滅絕猶太人的計畫,希特勒命令蓋世太保嚴密監視全國的講壇。德國政府由於畏懼此起彼伏的抵抗聲浪,於是在1933年起草了“雅利安條款”(the Aryan Clause),要求德國教會批准。該條款禁止任何不完全贊同“德意志基督教”(Deutsche Christen)立場的會員參與教會的事奉。這就使教會陷入癱瘓,因為它禁止任何人公開反對德國政府的任何政策——這是使教會認可滅絕猶太種族所走出的第一步1

希特勒吞併教會的企圖遭到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的反對。潘霍華年僅二十五歲時,就在柏林取得一個聲望很高的教職。他和一群有共同信念的牧師(被譽為“年輕的改革家”)拒絕屈服於希特勒要他們贊同第三帝國的要求。潘霍華先以嚴謹和持續的講道及寫作來反駁納粹的教條,但很快,形勢需要有組織的抵抗運動。在“德意志基督教”討論加緊控制牧師的一次大會之後,潘霍華向世界發出了他後來諸多警告中的第一聲,要所有人警惕納粹的邪惡 2

潘霍華號召宣信會(The Confessing Church)保護那些受“不公義之輪”壓迫的受害者。他又進一步號召教會行動起來,主動“刹住這個輪子”,以阻止政府的邪惡3 潘霍華正確地認識到,教會的健康對於國家的善惡有重要關係,於是公開支援《巴門宣言》 (Barmen Declaration,1934);該宣言反對德意志帝國國會(the Reichstag)的雅利安主義(the Aryanism)。他在一場由蓋世太保所組織的聽證會上,拒絕放棄自己的信仰,並勇敢地宣稱,基督教乃位於德國之上。後來,潘霍華拒絕到倫敦和美國接受庇護,回到祖國,選擇繼續領導反抗希特勒的運動,勇敢面對難免一死的命運。

在這個時刻,除非我與我的人民一起經歷磨煉,否則就沒有權利在戰後的德國參與重建基督徒的生命4

潘霍華痛惜德國教會沒能公開駁斥政府的錯誤。希特勒的思想最初只獲得少數極端主義者的支持,但很快就演變為全國性的思潮。而教會的沈默卻讓希特勒的影響毫無(或只有一些)攔阻地橫掃全德國。潘霍華於1942年的耶誕節所寫的一封信,如此描述教會的軟弱:

我們成為了邪惡行為的沈默見證者:許多的風暴使我們遍體鱗傷;我們學到了詭辯和偽裝的藝術;經驗使我們懷疑他人,不能真實和坦誠;難以忍耐的衝突、爭戰消磨著我們,甚至使我們憤世嫉俗。我們是否還有任何用處?5

潘霍華由於幫助猶太人逃離德國,於 1943年被捕入獄,被關押兩年多。後來他(1945)被轉移到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 Concentration Camp),之後不久就在那裏就被希特勒判處死刑。潘霍華在集中營講了最後一篇道,和大家分享彼得前書2:21-25 :“你們就是為此蒙召,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第二天,見證他的死亡的納粹党衛軍醫生回憶說,他從未見過一個人可以死時“如此完全地順服在神的旨意中”。潘霍華死於(1945年4月9日)德國解放前的幾天,比希特勒自殺的時間只早了三周不到。他最後的遺言是:“這是死亡,但對我則是生命的開始。”6

現在的一些牧者會因為持守神的真理而面臨死亡,但大多數更有可能是面臨來自失業、經濟、友誼或社會地位的威脅。然而,潘霍華卻是神的子民在身處危機時的活榜樣。他可能失去了被世人所珍視的一切,但卻得以列入受迫害的聖徒之列,與神建立了“有福的”關係。

注:
1

見美國大屠殺紀念館委託維多利亞•班納特(Victoria Barnett)所著有關潘霍華的文章:《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收入於美國大屠殺紀念館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 http://www.ushmm.org/bonhoeffer/index.html> (16 July, 2003)。班納特是《為了人們的靈魂:新教教會對希特勒的反抗》(For the Soul of the People: Protestant Protest Against Hitler)的作者,她概述了德國教會當時反抗希特勒的情形。

2

見《關鍵時刻雜誌》,《明斯特的獅子芒斯特的獅子 -- [1941]

3

潘霍華“教會和猶太問題”("The Church and the Jewish Question ")in No Rusty Swords: Letters, Lectures, and Notes 1928-1936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65年,221-29頁。

4

埃博哈德•貝絲格《潘霍華:有異象、有勇氣》(Eberhard Bethge, Dietrich Bonhoeffer: Man of Vision, Man of Courage)trans. Eric Mosbacher, et. al.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7年,736頁。

5

潘霍華《十年以後》(“After Ten Years ”)in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71年,16-17頁。

6

貝絲格, 1037-1038頁。